当相亲把爱情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游戏,你错过了最佳相亲时

当相亲把爱情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游戏,你错过了最佳相亲时

2018-1-30 13:40:41 点击次数:1640   发布者:菲儿  
0



一个女白领说,她有一个谈了一年多的男友,一切都好,钱不够,在一线城市买房子遥遥无期,嫁是不嫁?

  问题的复杂在于,爱情和面包不是A和B的选择,还需要多维度调配匹配比例。
  没有大面包有小面包,那多小的面包你觉得够了呢?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赚钱能力呢?除了金钱,其他人格特质匹配吗?
  不过,这个复杂的问题在大爷大妈眼中,实在很好解决。
  最近一则由公园相亲角大爷大妈集体“审订完成”的北京地区择偶价格表诞生了,明码标价地直接把剩男剩女按拥有的资源分级排列,一目了然。
  看看就知你处于相亲鄙视链的哪个位置,就知道你能找到什么样的男青年了。
  
01
  挑人,不是挑商品
  我不反对相亲。
  很多人诟病相亲这种形式,认为这很功利。可相亲作为拓宽交友渠道的方式,却是都市男女的一条交友途径。
  对很多人来说,不相亲、怎么相爱?
  都市中的人们呈现个体化的生存状态,单身男女有三个基本的困境:没时间、没钱、没机会。
  没有组织为你考虑单身问题了,没有媒婆追着你家亲戚介绍邻村小伙了,你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的城市,工作这么忙,城市这么大,每个人都这么累、防备这么深,你如何去在一个天然的相遇里找到真爱?
  所以,都市里有很多单身男女主要靠相亲来解决交友问题了。
  关键是,你怎么相亲?
  一向冲在第一线、为子女的事义不容辞两肋插刀的父母们,收起了麻将、广场舞的摊子,不远万里来到你身边,亲自抄刀,来到公园摆起了摊子,开始了讨价还价。
  父母说“我给你看看不好吗,增加更多的机会。你工作忙,你先忙你的。看好了,你去见见。”
  可相亲这个工作不是简单的机会主义,是现实主义。
  首先,机会多并不意味着能带来更好的选择。选择多了反而对做选择的人要求高了。这时,你用什么标准去筛选更为重要。
  和相亲网站浏览网页的本质一样,人们误以为大量机会中万里挑一是解决问题的高级方法。但是,爱情往往在这样的大量机会带来的虚假繁荣中可能擦身而过。
  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伊莱·芬克博士领导的一个心理学专家小组研究表明:
  当人们面对大量选择时,对于那些需要通过交谈和思考才能了解的特质,人们倾注的注意力会减少(比如职业状况、教育背景等),反之对那些外在特征则更为关注。
  所以,大量选择的代价其实是屏蔽了人们对重要关键特质的判断力。
  
02
  只有疲于奔命,没有互相支撑
  人们误以为的大量的选择机会,还带来一个问题:“消费升级”。
  人们误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机会,会开始质疑自己手中的这一个,不断地跳到下一个,导致大量人与人的交往都是表面、浅层次的沟通,这就会使择偶挑选“商品化”、“泡沫化”。
  而消费升级带来审美疲劳。
  你知道很多单身为什么累吗?是因为他们在父母安排、自己安排的大量相亲中,匆匆来去,得到的都是浅层次的人际关系,这里没有彼此滋养,互相融合,而永远是无止境的重新认识、互相评判、彼此试探……
  刚认识,不行,PASS,又换下一个重新开始试探,摸索,建立信任。
  只有疲于奔命,没有互相支撑。
  OK,你说你不要爱情,你要的是婚姻。“我就是奔着婚姻去的,我没时间谈什么感情!”可是这是另一个弊病,太多急于安定下来的人,不知不觉中,其实会更加挑剔。于是有婚恋专家大吼:“你今天没时间恋爱,将来一定有时间离婚吧!”
  
03
  人们很容易会过高地估计自己
  想拥有自己臆想的爱情
  择偶是一个身心参与的体验过程,其中本应有复杂的自我认知和彼此评价的过程。怎么能只有一个理性的、单一的资源评价呢?
  人的自我认知是不断修正的。
  现实生活中,有钱有权的人听见周围的赞誉多了,会认为自己很有魅力;美貌帅气的人平时身边追求的人多了,认为应当能找到理想的对象;有幽默感的人身边也不乏漂亮的女孩爱慕,所以,也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
  国外心理实验发现,相亲中因为想要选择,机会貌似很多,但人们很容易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特别是你父母帮你找对象的时候,谁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最好,那是极其不客观的。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不但父母不知道,被父母们把持的妈宝男和乖乖女们恐怕真的不知道。
  你说你怕找“亏”了?一个心理健康无房、无车、无户口的男生,如果找一个原生家庭不健康、从小就匮乏感深重的京籍女青年,按那张表格人人都说“高攀”了,但往往婚后的日子这男生要受不小“情感折磨”,你根本不知道谁找谁“亏”了呢。
  很多人期望的是一种人,真正适合的却可能是另一种人,一张明码标价的表格,更将这种“不知道”给转移了,他们从自我探索、探索异性的道路上回来,开始对别人的挑挑拣拣。
  在这个“自恋”的时代,人都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受,都在自己的利益链条上衡量比较,然而却把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放在之后再考虑的事。
  这种自恋倾向使得他们只愿意在对方身上他寻找自己占有的利益,从而可以不需要认知爱人真实的存在。
  这不是两个人的爱情,而是自己和自己臆想的爱情,臆想——再也不会有任何麻烦。
  
04
  择偶标准应该怎么做? ——取舍
  了解和感知自己真正的需要,了解一些婚恋知识,了解两性差异,做出排序,并及时进行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是:取舍。
  人无完人,什么标准对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你可以舍弃到什么程度?
  关键之二是:亲力亲为。
  相亲过程是学会两性差异的课程,学会沟通,多少妈宝男、乖乖女结婚后迅速离婚,为啥?两个小孩结婚,根本不懂为人妻、为人夫,根本玩不好成年人的游戏。
  再说一遍,相亲是一个学习、调整认知、甚至是一门婚恋课程,学会相亲,学会选择,学会男女交往,如果都被不吃亏的结果、快点结婚的时间焦虑给绑架了,那匆匆走进婚姻的结果,就很可能是不幸。
  
05
  相亲是综合匹配游戏,不只是金钱游戏
  有评论说这张表格里面有很多社会的恐慌,看到的都是向上流动的渴望,中产阶层想要拼命保住自己不下滑的“努力”。
  其实,正如新周刊所说的“择偶标准就是世界观”,社会如何看待欲望,女人就如何看待男人(同样,男人也这么看待女人的)。
  这张简化了的择偶标准,在外部化择偶的同时,也单纯片面强调了拥有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被潜意识主导,并不是意识。媒体里炫目的广告、浪漫的高端生活享受让我们无意识总觉得自己“钱不够”,这种“不够”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钱是永远不嫌多的,这个社会最深远的共鸣不是人人孤独,而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有钱”。
  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它里面有攀比的非理性成分,还有虚构的理想自我,还有爱情的美好浪漫,更有对“自身不够好”的苛责。在婚恋中绑定、投射一些自身的理想,也是一种基本人性。
  用格式化的文字,把不同人拥有的社会资源标示出来,可以变成大数据的条件进行筛选,这方便和便利了,但是这个便利会把大家引导到“趋利避害”这个点上来。
  如果我见到一个具体的人,我会知道他穿的衬衫干净吗?他的手指好看吗?他身上有没有淡淡的烟草味道?他会不会在喝红酒的时候露出满足的神情?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堆资料,他六环有房、年收入20万、外地人无户口……这些理性的条件会让人进行趋利避害的考量,自然就来到挑剔苛刻的境地,会忘记这个人可爱与否。
  有些富人有钱,“心理上”却很穷;另外还有一些和金钱关系不恰当的人,也可能很有钱;一个完美主义自恋者,可能相当有钱的,因为他的社会成就就是他的“命”,但是他另一方面是相当自大的,完全眼里看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作为他的妻子可能会非常“惨”……
  所以,如果根据不同人财富多少设置门槛,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金钱和社会资源的多少,跟其内在与对金钱的观念和对自己的看法有关,而这个内在本质决定他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而不只是外显的资源水平。
  跟金钱有关的品质,一要看TA跟金钱的关系,比如TA的消费观、如何看待工作和创造、TA的乐观程度、主动承担性、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的弹性,从这些方面来评估TA和金钱的关系。
  一个和金钱关系好,有健康自我驱动和成就欲的人,不会穷一辈子。
  
06
  你要检验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择偶中,最重要的是,你也要检验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如果你像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女白领一样,总是怀疑男朋友没钱、过不好日子,你要想想是否自己一直有匮乏感,而渴望把更多金钱上的安全感放在择偶中?
  有时候“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获得金钱”,这样的信念,才可能是你致命焦虑的来源。而明码实价的相亲表格,让人趋利避害,寻找生活改善型婚姻。
  很多人容易把一个婚恋市场上价值最高的伴侣当作是自我实现的同义词。
  非诚勿扰的嘉宾导师黄菡就曾说“有些女人在找生活的出路和保障时,在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时,在寻求摆脱生活的无聊与庸常时,以为她们是在找爱。”
  二者极其容易混淆。
  要知道你找的是一个未来有共同意愿经营生活和关系的合作者,甚至不是机会,更不是“奇迹”。
  另一方面,这个表格也容易造成婚恋中的“资源歧视”。
  当然资源歧视在择偶中古已有之,个子矮、相貌丑、家境不够富裕全都在列……这不稀奇,可是过去的人,有机会补救。
  比如我一个男同学,自己其貌不扬,大学里追到了校花,人家可爱啊,会做一手好菜,天天嘘寒问暖,温柔体贴,还会写文章。他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风趣幽默、才华横溢。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资料,在那份明码标价的表格里要排到最低的位置,连相亲都没有机会。
  所以我也经常对这种自身硬通货不怎么样的好青年说“你呀,不要在网上瞎聊了,就该见面,多跟人家相处,得有机会展现你的魅力。”
  综上,好的生活条件,虽然它今天在社会中也如此重要,但我们要根据本质去选择、综合考量,好的婚姻本质是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它符合人际交往原则,而不只是金钱原则。
  贫穷,的确可能是老一辈的一个集体心理创伤。因为怕穷,怕比不过别人,也因为对婚姻的没有信心,可能反而求一个“安全”的婚姻。但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如果我们今天还抱着这样的婚恋观择偶的话,很可能只是对着幸福叶公好龙一场。
  
07
  什么才是真正的“择偶标准”?
  这里写一些我自己根据学习和经验,觉得在择偶前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供单身男女参考:
  ▎第一篇:恋爱前的准备
  ① 认识你自己(我的理想伴侣是什么样,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② 学会适当独处,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能独处,那么你找对象,不是逃避寂寞而是感受欢喜。)
  ③ 了解男女两性差异的知识(把异性看成是人,而不是欲望对象,探索对方的真实存在。)
  ④ 了解爱情和婚姻的知识(了解爱情和婚姻的差异,能享受其中,也能理性思考)
  关键:自我同一性,是亲密关系的基础。两个人自我人格发展得越稳定成熟,越有利于婚姻。
  ▎第二篇:如何选择?
  择偶标准第一个重要标准:相对健康——身体、心理健康的人
  和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很重要。首先,当然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其次是有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没有正常的社会功能,对一些隐形d 心理疾患,抑郁、边缘人格、情绪容易失控等等都不是一下能看出来的,要多观察对方,也观察对方原生家庭。
  第二个重要标准:亲和性
  好的关系创造者,重要一点是“宜人”,有以下特质的人,比较适合长期亲密相处:
  ① TA有界限,能把别人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并积极理解、欣赏个人差异;
  ② TA一个人的时候,能享受自己的生活;
  ③ TA不愤世嫉俗,不常常讥讽怀疑别人,对自己也有相对中正的态度;
  ④ TA勇于表达不同看法,也尊重倾听别人的看法;
  ⑤ TA面对冲突,积极解决,不逃避;
  ⑥ TA真心实意地欣赏别人的成就;
  ⑦ TA有学习能力,愿意学习关系技巧;
  ⑧ TA有一定的牺牲性,能理性判断某些牺牲是值得的;
  ▎第三篇: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婚姻生活?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婚姻的本质是一段关系,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关系经营得好,则爱情更容易成立,关系经营得不好,爱情这朵娇嫩的花朵很容易被磨蚀、枯萎。
  心理专家发现,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更容易拥有稳定度高的婚姻:
  ① 对婚姻的健康期望(有共同生活基础、有激情、有承诺、有亲密但也相对独立)
  ② 对生活乐观态度(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
  ③ 现实理性的婚姻观点(理解两性差异、认真踏实细致地经营关系,而不抱过于不现实的期待)
  ④ 交流技巧和理解能力
  ⑤ 大量积极的评价和感情的表达,而不是消极的指责
  ⑥ 处理冲突的能力很强
  ⑦ 信任对方
  ⑧ 互相支持
  ⑨ 相信任何一方,真心关心对方
  ⑩ 灵活性
  ? 平等分工做家务、做决定
  ? 不过于计较,常说“我们”,少说“你”、“我”
  
08
  再精确的择偶标准,都不如陪伴和成长
  我听到很多人这么跟我说,“我是以结婚为目的相亲的,就想找一个结婚对象!”而且他们还真的以为“结婚对象还不容易找吗”,“不就是有车、有房、有户口、收入稳定,就可以过日子了?”
  那么你去采访一下那些离婚的人吧,其中很多都是有房、有车、有户口的。
  据网络数据,结婚不到一年便离婚者,已占到离婚族的1/4还要多。在父母家蹭饭的独生子女们是高危人群,罪状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不足、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和包容、啃老、对感情的幻想多于现实”,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难以担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角色”。
  决定他们走不下去的正是这些人内在的本质,特别是那种由父母主导、包办的婚姻。在谈恋爱的时候,因为本人就不曾勇敢试错、探索真我,结婚之后会无法面对婚姻的种种复杂难题,到时候遭遇离婚的几率很大,反而会付出更多代价。
  “爱情并不是你已经确定你想在对方身上获得什么,而是很可能你并不知道你要什么,并愿意接受被心爱的人改变的可能。”
  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已经结婚的伴侣,彼此并不是一见钟情的理想人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感觉,合适,更多是彼此相互退让和适应而来。
  不是找到那个对的人,恰恰是怀抱着一份决心,愿意与另一个人共同经营,婚姻才能幸福。婚姻的本质是“关系”,就像呵护两个人的孩子,需要花心思。
  两个人要一起“过事”,一过就是几十年,有句话说“配偶是自己找后半生的亲人”。
  你想,找一个关系这么“近”的人,再怎么找得对都会经历不断被痛苦、矛盾所折磨的过程,这需要一开始就有良好完善的人格基础,以及彼此愿意谦卑学习的心情。
  我想我们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再去择偶心理就会平静很多。